《易经》原本占筮之书,占筮方法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果说六十四卦为自然和社会的构成模式,则占筮就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。它的多维思维方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。占筮方法历史上很多。商朝多用龟卜,故叫占卜。周朝多用蓍草,南方用竹签代替,故称为卜筮。隋唐用铜钱占筮,又称掷钱法。占筮是以《周易》作为依据,筮得某卦,再查阅《周易》该卦的卦爻辞,以此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。《系辞上》第九章详细介绍了“大衍之数”揲蓍法,《说卦》等传是对春秋以来筮法中取象和取义的总结。自古以来,对占筮定吉凶之说就有不同看法,义理派排斥象数、占筮。今人一般认为占筮是封建迷信。不管如何,认识占筮方法有利于认识《周易》的思想。
揲蓍法具体操作不详,根据唐宋人的解释,其演卦过程大致是:以五十根蓍草为大衍之数,先拿出一根放在外边不参与蓍草数目的变化,以象征天地未开之前的太极。只用四十九根蓍草。第一营,把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两部分。左象征天,右象征地。第二营,于右边一堆取出一根置于左手小指、无名指间,象征人。第三营,以四根蓍草为一组,先用右手分数左边的蓍草,然后以左手分数右边的蓍草。每四根一数象征四季。第四营,分数完左右两边的蓍草后,每边的蓍草必有余数,或余一根,或余二、三根,或余四根。再将左边蓍草的余数,置于右手无名指与中指间,将右边的蓍草余数,置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间。小指中的一根与左右两边数余下的蓍草,合起来必定是九或者五。至此完成第一变。一变之后剩余的两堆的蓍草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。两堆混合在一起,再按上述方法从第一营到第四营的程序数一遍,完成第二变。二变之后再将剩余的左右两堆蓍草四十根,或三十六根,或二十二根,按四营的程序再数一遍,此为第三变。三变之后可以确定出卦象中的一画或一爻之象。一卦六爻,共经十八变,便可得出六爻的形象,成为一卦,亦即“十有八变而成卦”。确定一爻之象的方法,一是挂扐法。三变之后,其总数只能有四种情况:三十六、三十二、二十八、二十四。如为三十六,则为老阳之象;二十四为老阴之象;二十八为少阳之象;三十二为少阴之象。阳爻之象画为阴爻之象画为--。画卦顺序由下而上。二是过揲法。第一变挂扐之数不是五便是九。第二变挂扐之数不是四便是八。第三变之数与第二变同。三变挂之数有八种可能:如为五、四、四,三数相加为十三,用四十九减去十三为三十六,为老阳之象;如为九、八、八,三数相加为二十五,四十九减去二十五为二十四,为老阴之象;如为五、八、八,三数相加二十一,四十九减去二十一为二十八,为少阳之象;如为九、四、八,亦是少阳之象;如为九、四、四,三数相加为十七,四十九减去十七为三十二,为少阴之象;如为五、四、八,也是少阴之象。挂扐法和过揲法共同之处:都以三变的结果中找到三十六、三十二、二十八、二十四之数,各除以四,则为七、八、九、六之数,七、八为少阳、少阴,九、六为老阳、老阴。
以上方法较为复杂,简单的揲蓍方法是只演算三次便可以得到上下卦与变爻。具体方法是:定下卦。五十根蓍草,先除去一根为太极。将四十九蓍草分握于左右手,由右手中抽出一根,夹在左手的小指间。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,八根一数,数尽时不留,余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,合计为一时是乾卦,二是兑卦,三是离卦,四是震卦,五是巽卦,六是坎卦,七是艮卦,八是坤卦。一次得到下卦。定上卦,再用四十九根蓍草分握左右手,同样的地数,就得到上卦。定变爻,将四十九根蓍草,分握左右手,由右手取出一根,夹在左手小指,将左手的蓍草,六根一数,数尽时不留。余下的加上指中的一根,合计为一时是初爻,二是第二爻,三是第三爻,四是第四爻,五是第五爻,六是上爻,为变爻。再以变爻的爻辞占断。
据唐代《仪礼正义》“士冠礼”所记,占筮方法还有“掷钱法”亦称“文王课”。即用三个铜钱抛掷,两个面一个背时为“单”,为少阳;两个背一个面时为“拆”,为少阴。三个背时为“重”。变爻老阴;三个面时为“交”,变爻老阴。这样,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得到全卦。六爻中有一个“变爻”时,占断看“爻辞”;有两个以上变爻时,占断看“卦辞”。
从占筮方法看,占筮是十分慎重的,有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。
|